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7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329.94万亿元,同比增长8.8%;狭义货币(M1)余额为111.06万亿元,同比增长5.6%。今年前7个月,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2.87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达到23.99万亿元,同比多增长5.12万亿元。 7月份,受季节性因素、国际贸易环境波动及国内“反内卷”快速铺开等的影响,全国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降幅环比收窄。从前7个月的金融数据来看,我国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呈现明显分化态势。其中,人民币新增贷款额同比明显少增长,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同比明显多增长。从贷款数据可以看出,企业短期和中长期投资意愿由强转弱,但短期风险控制意愿有所减弱。同时,居民贷款意愿不足。从社会融资数据来看,政府债券净融资依然是主力军,而企业端融资意愿明显不足。 当前,宏观层面供需失衡态势仍在持续,“反内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大于求背景下的企业低价竞争,但如果需求不能持续回暖,这些政策效果的可持续性就将面临挑战。因此,必须加大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显著扩大政府公共产品投资规模,通过大幅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带动企业订单增多,从而拉动制造业用钢需求持续回暖。 8月12日,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通过财政和金融政策的联动,支持促消费、扩内需。笔者认为,此次出台的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从居民消费需求和企业服务供给两端发力,加大融资支持力度,进一步体现了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协同配合,有利于产生“1+1>2”的政策效果。 同时,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将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稳定外贸等,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就国内钢材市场而言,当前,钢材市场开始逐渐从淡季向旺季转换,但由于受重点区域限产影响,旺季前的备货热情不及预期,终端需求呈现明显的分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制造业用钢需求明显好于建筑用钢需求,这使得钢企的铁水流向有了明显的“偏好”。不过,随着后期财政与金融政策协同发力,即将到来的传统旺季市场或迎来新的支撑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