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是指企业将业务拓展到海外市场,通过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运营,实现全球化发展。相较于单纯将产品销往海外市场的“出口”,“出海”是指将整个产业链延伸至海外,具体包括海外建厂、境外经营、售后服务等,更能有效控制成本,降低贸易摩擦和反倾销调查风险。 从经营决策上看,企业“出海”的目的是为了开辟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全球经济发展形势下,“出海”成为企业寻求新的增长点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帮助企业借助海外市场空间增加营业收入和企业利润。同时,“出海”还可以为企业谋求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新的发展机会。 我国钢铁产业链“出海”回顾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钢铁企业开始在秘鲁、澳大利亚以参股、并购等形式建设铁矿石生产基地。1987年,中钢和澳大利亚力拓公司签署协议合营恰那铁矿。1992年,首钢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秘鲁铁矿公司。21世纪后,随着我国粗钢产量的节节攀升,我国钢铁产品的出口量逐年增加,2005年,我国钢材出口量达到2066万吨,一举使我国首次成为钢材净出口国。也正是从这一年起,中国粗钢产量正式开启了“一骑绝尘”的增长模式。中国粗钢产量的快速增长也使得我国国内铁矿石供应难以满足生产所需,2025年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首次接近50%,之后逐年上升至目前83%左右的超高水平。2005年后,众多中国钢铁企业纷纷“走出去”谋求海外资源的供给。从以上情况分析,笔者认为2005年是中国钢铁行业的“出海”元年,这一年中国原料购买与成材销售同时奔赴海外市场。2008年,中国钢材出口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占全国粗钢产量比例接近12%。钢材出口换汇成为各钢铁生产企业纷纷效仿和追逐的目标。 2008年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而中国率先量化宽松4万亿元救市带动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的引擎。中国经济的再次快速增长刺激中国钢铁产能快速扩张,至2013年,我国钢铁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为避免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降低钢材生产成本,我国部分钢铁企业开始尝试国际产能合作,并取得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海外钢铁冶炼产能近3000万吨。 2018年新能源电池领域的异军突起,刺激我国对镍、钴、锂等电池金属材料的旺盛需求,加上我国不锈钢产业的快速增长,以青山集团为代表的中国钢铁企业在印度尼西亚苏拉维西岛等地建立工业园。这标志着我国钢铁行业跨入产业链“走出去”的行列。自那时起,中国钢铁行业开始了从钢铁产品的单一出口到全产业链“出海”的转变,使得我国钢铁产业链真正具备了“出海”的整体涵义。2023年青山集团红土镍矿折合镍金属产量超过112万吨,不锈钢产量达到1628万吨,均居全球首位。同时,在青山集团的推动下,印尼迅速成为全球第二大不锈钢生产国,2024年印尼的不锈钢产量约为503万吨。“印度尼西亚镍价+中国加工费”新模式形成,大幅削弱了伦敦金属交易所的影响力,有利于降低我国镍金属的对外依存度。这也成为中国钢铁企业成功“出海”并参与全球不锈钢及原料产业链重构的典范。